霜降,不懂规矩要吃亏,护住这三个地方,一秋不生病
发布时间:2023-10-25 16:18:20    浏览人数:

霜降水反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今天是10月24日,农历九月初十,

今日霜降。


秋,在一地落叶中,缓缓而来,

秋,在一片清霜后,默默远去。

霜降来了。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15天后,将迎来立冬。

长河霜冷,新冬将至。


霜降时节,宜休养生息


怎样判断霜降来了,就看霜降三候吧。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霜降来了,动物比人类感知得更快。


豺狼狩猎更加卖力,

冬天漫长,

只有储存足够多的食物,才能过好这一冬。


草木黄了,落地为泥。

那是寒冬的前奏,是最沧桑的风景。


虫子呢,没有豺狼的利爪,

只能蛰伏在土地里,

等候下一轮春暖花开。

只要活着,就能等到希望。


每一个时节,都有该做的事。

循着自然的规律,顺势而为。

春天盛放,夏季生长,

秋天收获,冬日敛藏。


霜降时节,宜宁神静心,好好歇歇吧!


熬过霜冻,终见春天


一提起霜,就是肃穆、凄凉。

俗话说:霜降杀百草。

人们潜意识里认为,打了秋霜,动植物都要遭难了。

事实上,恰恰相反。


真正杀百草的,是冻,而不是霜。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

将两片叶子放在同样低温的箱子里,

其中一片盖满了霜,别一片没有盖霜。

结果无霜的叶子受害极重,

而有霜的叶子只有轻微的受害痕迹。


事实上,当水气凝结成霜时,

会散发出大量的热量,

附着在植物上的霜散发的热量使重霜变轻霜,

使植物免遭冻害。

所以,霜是植物的救星。


俗语说:打了霜的青菜分外甜。

蔬菜熬过冬天,迎来甘甜。

人走过寒霜,经过历练,

会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霜降 111.jpg


深秋时节,天气寒凉,更多人关注养生。怎么吃、怎么做,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做得好了,平稳度过这一秋。



霜降吃什么



  • 少吃姜、辛辣食物——避免秋燥


古人说:秋不食姜。意思是不要直接吃姜,做调味品没问题。姜是发散的食物,很燥,秋天想要润肺的话,就不可以让肺燥热。


秋天来了,秋燥来势汹汹,很多人身上很干,嘴唇很干。切记,此时要少吃辛辣食物。辛辣食物消耗身体中的水份,干燥更严重。


进淄赶烤.jpg


  • 柿子不宜多吃——过量伤胃


秋天,是柿子收获的季节。红红的、黄黄的,晶莹剔透,挂在秋日枝头,像一幅油画。柿子好吃,润肺止咳,健脾益气。


柿子虽好,不能贪吃。柿子中所含的鞣酸较多,大量食用,不易消化,容易引起胃部不适。


柿子不宜多吃——过量伤胃.jpg


  • 霜降进补——宜选羊肉、兔肉和甘平食物


霜降是进补的好时节,俗话说“霜降进补,来年打虎”、“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多摄入蛋白质食物可以提高抗寒能力。


在肉类中,羊肉、兔肉含蛋白质较多。所以,在某些地方,羊肉、兔肉是最受欢迎的食材,很多地方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


每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一些汤、粥等气味平淡、作用缓和的温热食物。


霜降进补——宜选羊肉、兔肉和甘平食物.jpg


霜降三事不做


  • 洗澡不要过频——损失皮肤油脂更干燥


洗澡不要过于频繁。中医认为,皮肤上有一层保护身体的油脂,洗澡频繁,油脂脱落,皮肤会更干燥。洗澡间隔不要少于两天,洗澡不宜过长,15分钟最好。


  • 注意腹部保暖——寒气入腹伤胃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节,脾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若寒气从脐腹部侵入,极易导致胃病的发生。护住腹部,不裸露。晚上睡觉前,还可用热水袋敷一下。


  • 不要熬夜——伤肝血


霜降时节,特别注意不要熬夜。熬夜极伤肝血。肝血不足,夜里更难入睡,形成恶性循环。熬夜伤肝血后,还容易引起一系列后遗症,比如脾气急躁、上火、眼睛发红、皮肤干燥、便秘等。早睡晚起,是霜降时节的睡眠准则。


饭局里的生意经1.jpg


霜降寄语


霜降枝头白,温酒待冬临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千里铺霜,叶枯落黄

冬天越来越近了。


重阳下沙,正是红色壹号酿造时节.jpg


让我们温一壶暖酒,在万天秋霜里,

静待冬天的到来。

寒风袭来,不论你在何方

请一定照顾好自己

因为你是这世间最可爱的存在!


霜降,

愿你在这个晚秋:

得偿所愿,好“柿”成“双”!




九月十一,

2023年10月25日,

抗美援朝纪念日。



人生中,须学得舍断离。

有些事,老想不通,

与其伤脑伤心,不如割舍掉它;

有些权,你争不来,

又怕失去,与其整日痛苦,

不如断了这个念头。

有些情,既然挽留不来,

不必执着, 早离早开始。

做人如水,从善如流,

如水人生,随缘而安。




END



喝红色壹号,展家国情怀!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请关注“红色壹号酒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