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保家卫国
发布时间:2023-04-20 10:01:08    浏览人数:

戚继光.jpg


丙戌岁怀戚继光七律


曾筑长城万里长,练成名阵号鸳鸯。

才兼文武真儒将,剿荡倭奴树脊梁。

有益国家当可贵,无亏节义亦何妨。

怜公遭忌身先死,漫洒英雄泪几行。

  

黄德劲先生评:

  

戚继光是名垂青史,让人永远怀念的军事家,爱国将领。其丰功伟绩,其军事干才,其儒雅气质,其忠心为国,其含羞忍辱,其荒凉晚景,让人敬仰,让人唏嘘,让人思之不尽!读罢彬宇先生诗,愈有苍凉悲壮之感,不吐不快。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 --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生活于明朝嘉靖至万历时期,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和杰出的军事家。他南击倭寇,保障东南海疆平安;北御鞑靼,守卫北部边疆安宁。少年时曾立下壮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毕其一生保国安民,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是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筑长城 练鸳鸯

  

彬宇先生的诗开门见山,便点出了戚继光的两大成名之作:“曾筑长城万里长,练成名阵号鸳鸯。”

  

隆庆二年(1568年,40岁的戚继光已经在南方拥有赫赫声名。一纸调令,转战北方,戚继光人生命运再次发生大转折。当是时也,随着东南海防危机的缓和,明朝“北虏之患”愈加突出,抵御蒙古鞑靼部落侵袭成为国防重任。蓟镇是拱卫京师的门户,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是明朝北部边防的重点区域。在朝廷的一番权力博弈之下,大明名相张居正一言九鼎,任命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练兵事务,次年正月又以总理兼任蓟镇总兵,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

  

戚继光在张居正、谭纶的支持、倚重下,克服了重重困难,改变了蓟镇的防御状况,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一方面,戚继光加强现有军队的整顿训练,同时积极争取将南方抗倭的戚家军调往北方,提高军队军事素质,并对北方兵器进行创新改造,制定针对鞑靼特点的战术,提升了军队战斗力;另一方面,戚继光开始了伟大的“修长城”的工程。

  

据史载及范中义先生的《戚继光大传》,戚继光在建立车步骑营的同时,还修建边墙敌台,以实施他的“驻重兵以当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的防御战略。

  

隆庆二年(1568年底,戚继光上疏,请求建立空心敌台。在这篇奏疏中戚继光提出了几点请求:一是蓟、昌二镇绵亘二千余里摆守单弱,请求将边墙稍为加厚,两侧皆设垛口;七八十垛之间穿一小门,以便城下支援。二是建空心敌台。缓者百步,冲者50步或30步骑墙构筑一空心敌台,类似民间的看家楼。台高5丈,四面广12 丈,中间是空的,为三层,可住百人,器械、粮食防守设备,均在其中。蓟、昌二镇共建台3000座,每座给银50两,共15万两。每年发5万两,完台1000座,三年完成。

  

隆庆三年(1569年正月榖日(初一,谭纶上疏,请求在蓟、昌二镇修建空心敌台和整修边墙。他的这个奏疏对戚继光的奏疏略加修正,如高5丈改为高3丈,可住百人改为可住50人等,其他没有什么改动。二月,朝廷答应了谭纶的请求。

  

这种大规模建空心敌台,为明代边防工事的首创。蓟镇原来没有,其他镇也没有。或继光拟定了筑台的规则,提出了如何选台基、定台基、借外险、用石料等等。三月,戚继光到边防线进行实地勘察。崇山峻岭,层峦叠嶂,高山深涧,鸟道羊肠。何处建敌台为宜,何处边墙低矮,何处边墙待修,戚继光一 一记在心中。他亲眼看遍了蓟镇的地形,对修建敌台、墙垣做到了心中有数。

  

空心敌台的建筑开始了。这是一件新鲜事,尽管戚继光事先制定了筑台规则,但到底怎么修人们还是拿不准,互相观望。这时山东沂州(今临沂把总戚继美率领民兵踏着哥哥原先走过的路来到蓟镇。戚继光奏请把弟弟留下,亲自向他交代了敌台的筑法,鼓励他要勤勤恳恳为国尽忠。戚继美没有辜负期望,首先在大水谷(今北京怀柔区怀北镇大水峪筑完7台,质量甚好,为各地筑台树立了榜样,人心也开始安定下来,各地筑台都展开了。

  

但筑台工作并不那么顺利。有的人在京师散布流言,说什么筑台“徒累军逃死,且砍伐树木,为后藩篱之损。众议将欲止工,事体未便,不止恐致后悔。”戚继光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报告给谭纶并驳斥了这种说法:“见得取木于属夷数十百里之外,损何藩篱?……如谓军因台逃,则前此军士不加于今日,今日军士不减于昔年。十余年来,补练数目俱存,亦是敌台累逃否也?若台必当止,吾亦曰当止,以后虏人谁任其咎?”谭纶接到戚继光的报告,先是十分震惊,继则痛哭流涕。他十分气愤,立即向朝廷上疏,严厉驳斥了这种流言,要求朝廷派人实地勘察,看一看敌台是否有用,修敌台是否损害了以后防御鞑靼的藩篱,并请求朝廷另选才望高的大臣来代替他的职务。由于谭纶的据理力争,敌台才得以继续修筑下去。实际筑台之事光靠戚继光谭纶两人是难以办成的。关键是流言不止,关键是朝廷内有人反对此事。张居正在给谭纶的信中说:

  

“筑台守险,可以远哨望,运矢石,势有建瓴之便,士无露宿之虞,以逸待劳,为不可胜,乃策之最得者。其利害长短,亦不待智者而后知。奈何世间一种幸灾乐祸之人,妒人有功,阻人成事,好为异说,以淆乱国是,又幸天下之有事,而欲以信其言。暗者不察,从而和之,数月纷纷盈耳。仆随事破妄,因机解惑,舌几欲敝,而唇儿欲焦矣。”张居正的支持、帮助,使筑台工作得以继续。

  

隆庆三年(1569)十月,戚继光再一次巡视敌台修筑情况。他到石塘岭,看到参将陈勋所修的一座敌台坚固而又精巧,砖石结构,上下两层,亭障油漆白垩粉刷得光亮,四下长廊环绕,八扇箭窗玲珑,简直像江南的亭榭。它不仅是防御鞑靼内犯的屏障,而且是游览胜地。游人至此,可以饱览大好山河的形胜,抒发自己的豪情。对此戚继光大加褒奖,鼓励诸将把敌台修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敌台的修筑越来越坚固,越来越精巧,大大超过了原来的设想。比如在古北口东就有那么一座敌台,它坐落在陡峭的山巅上,虽骑墙而立,却不能直接由墙进入敌台。若想入台必须从墙的内侧过一小段山梁,从台窗钻入。该山梁陡峭而又狭窄,只能单人通过,稍不小心,就会滑下山去。这样的敌台,即使敌人登上城墙也难以占领,可见建造者的良苦用心。

  

隆庆三年这一年共造完敌台472 座,其中蓟镇367座,昌镇105座。到隆庆五年夏天,蓟镇从山海关到石塘岭共建台818座,昌镇从黄花镇到镇边城建台199座,共1017座。这使得蓟、昌二镇“各路边山,但系要害之冲,可通大举者,今悉控扼无余矣。”

  

当时人们认为以空心敌台御敌其利有十:“军以台为家,内有薪水刍粮之备,外无风雨霜雪之苦,一也;多贮火器,给用不绝,二也;贼弓矢不能及,构杆(钩竿)不能施,我之炮铳矢石皆可远击,三也;军依于台,身即无恐,胆气自壮,即弱兵可兼而用,四也;偏坡壕堑恃墙为固,五也;因台得势,因势制令,节制可施,六也;即有狡贼,乘高逾险,出我不意,而台制高坚,八面如一,彼即不能仰攻,而步贼又不敢深入,七也;相持可久,则援兵可待,八也;贼谋其人,必谋其出,来可拒阻,归亦可要击,九也;即贼攻一台、溃一墙,虏马不能拥人,台兵亦得肆力无恐,十也。”

  

到万历九年,蓟镇共修敌台1194座,昌镇共修 254 座,从此在蓟北大地边墙上巍然屹立起1400余座敌台,相互联络,蔚为壮观。


中国长城建筑与地理信息数据库 :: 密云428号敌台

  

这些敌台骑墙而立,原设计周围12丈,而实际建筑的有十七八丈不等。造台时下筑台基与墙平,墙外侧凸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侧5尺多。台基上一层为空的,以便贮藏武器、保卫士卒;四面有箭窗,以便发射火器、弓箭。上层建小楼,四周有垛口,也可以攻打敌人。因为其高大,又有火器防卫,所以敌骑不敢进,敌箭射不到。除敌台外,敌台附近往往建有三间铺房,供守台官兵休息。


这些敌台用料和构筑技术都十分讲究,所用材料都是耐久的石、砖、灰。石、砖都规格化。石头砌墙之前都按规格打成条石;砖,规格相同。在技术上广泛使用半圆的拱券技术。拱券可根据需要随大随小,有二通拱券、四通拱券,还有骑肩拱券。所以在这样的敌台内,立柱顶梁见不到一根木头。也正因为如此,历经400多年的人间沧桑,除人为破坏外,这些空心敌台依然保存完好。可见建造者为巩固大明江山是做了多么长久的打算,使今日游人登上这些敌台也不能不为之感叹。

  

在修筑敌台的同时,戚继光又进行了城墙的增筑工程。蓟镇边墙的修筑从明初就开始了。徐达于洪武元年()一说二年)筑庸关城,洪武十四年修建了山海关城。洪武年间,还修边墙20里,对129 处关隘皆设兵戍守。但蓟镇大规模修建边墙,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康戌之变”后,从巡抚吴嘉会开始的。他在任职期间,蓟镇所修的边墙已初具规模。以后虽一再增修,但直到戚继光时才算达到了完备的程度。所以人们说“蓟镇经画台墙,规制俱出于戚少保。”

  

隆庆二年五月,戚继光就提出修各路边墙的问题。年底,他在《请建空心台疏》中又讲:“宜将塞垣稍为加厚,二面皆设垛口,计七八十垛之间,下穿小门,曲突而上。”戚继光对边墙的整修,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固墙体。他对过去修建的边墙,薄的加厚,低的加高,一般达到高7~8米,宽6米;没有的补建,冲要之处建重墙。这样就使得蓟镇东自山海关西抵石塘亓连口(在今北京市怀柔区慕田峪东1765里长的疆界建有边墙1474里,可以说除了人马难以通行的特别陡峭的山脊外,均修建了边墙。这些边墙基本都是砖石包砌,即用经过修整的石条为基,墙体内外用青砖包砌,一直到顶,白灰勾缝,内实三合土,砖铺地面。所以墙体十分坚固耐久。

  

二是完善附属设施。墙的两侧均建宇墙(内侧偏低),以便两面击敌,外侧宇墙(又称垛墙、女儿墙“必高六尺,每垛口相去牌堵中分,净七尺五寸,垛口一尺,各分五寸,连垛空合八尺”。这样高的垛墙完全可遮蔽人身。一般墙的垛口内外平直,而戚继光改用尖砖修砌,垛口内外就不是平直的而是三角形的。尖砖有两种,长的和短的,事先用模烧制好,一便于工匠砌用,一可经久不坏。


这种尖砖垛口别看没什么,但它扩大了枪铳、弓箭的射击面,无形中增强了打击敌人的能力。垛口一般上为三尺,下为三尺。垛墙下建悬眼。悬眼的造法是每垛当中,自城面平为孔,高九寸,约砖三层,砖厚用二层。平面以下,两方砖对中为弯,渐渐下缩”,成半漏斗形,一般二三十层与墙面平。砌悬眼的砖也是事先用模烧制的。烧制时每砖一模,编成字号。砌时按字号砌就行了。悬眼的作用是瞭望进到墙根底下的敌人。敌人到了墙下,往往集合数把弓箭或枪铳,对从垛口探身向下瞭望的人,集中射击,没有不中的。正是为了瞭望到墙下的舌人,又不被敌人所伤害,戚继光创建了这种悬眼。另,墙的内侧七八十垛间,建一小门,以便登城应援。尖砖垛口、悬眼和里门均为戚继光的首创,为他人修建的长城所没有,足见他从实战出发的独具匠心。

  

三是墙外削偏坡、挑壕堑、挖品坑。这是戚继光加强边防建设的又一措施。蓟镇的边墙多建造在山脊上,按山的走向蜿蜒曲折,恰似一条横卧的巨龙。为使敌人不得靠近墙垣,戚继光把墙外的山坡铲削得更陡峭一些,使敌人马不得攀援。此举不费什么材料,但它使得边墙更加高耸,敌马不得在墙下奔跑,钩竿够不到,云梯无法安,无形中增大了边墙的防御作用。如果墙垣下坡平漫难以铲削,就挑壕堑,挖品坑,同样达到限制敌骑运动的目的。就是对那些悬崖峭壁、素称僻远的地方,戚继光也不放过。他组织人员普遍勘察,能建台的地方建台,过去有偏坡应进一步修整的加以修整,过去没有的要新铲,一定要做到处处有防备,不使敌一骑通过。

  

四是墙内建老营。敌台的建立使守台之军有了食宿安身之所,但敌台未竣工前,防守之军无处栖身,而且有了敌台军马也无处放置。为改善这种状况,戚继光提出在台下设立军营。有敌台处就台为营,有旧台或护墙台处亦就台为营,无台墩处就山险为营。营必有院墙,将马等放置里边。如果敌人从别处溃墙而人,防守之军收入台墩内,全力防御,不得退走。墙内的援军也要就台、就墩、就险各下一老营以为家。在紧急情况下,摆边之兵都进入老营,据营以守。此外戚继光还修建了一系列墩台、营城、关城、塞城。

  

墙外的品坑、壕堑、偏坡,墙垣本身及其上面的垛墙、悬眼、空心敌台,墙内的营壁,这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事体系。如能妥善防守,确实固若金汤。


从《长城》看真实的最美明长城金山岭_旅游中国_中国网_中国旅游外宣第一品牌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历代所修长城东西南北交错,在东起鸭绿江边的虎山,西至内陆地区嘉峪关的漫长区域内,绵延起伏上万里。

  

戚继光的修缮工程不仅是环卫京师的内长城,还扩大到山西、河北交界的太行山内三关长城。“因地制宜,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得到验证,司马迁又把它写人《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按照这一原则进行,戚继光也不例外。

  

最能代表戚继光独创特点的是金山岭长城。金山岭长城全部为砖石结构或砖石木结构,并且设施完备、构筑牢固、布局严谨、可攻可守。经后世专家鉴定,金山岭长城是我国万里长城的精华之所在,而障墙、文字砖、挡马墙又被誉为金山岭长城的“三绝”。

  

戚继光倾力修建的长城为后世人留下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物质文化遗产。

  

自从1568年戚继光开始镇守蓟州以来,频繁入侵蓟州一带的蒙古军几乎消失无踪。在此之前,蓟州作为大明帝国的九大军区之一,17年内更换了10位大将,却无法阻止蒙古人的入侵。戚继光坐镇16年后,蒙古人在“戚家军”的打击下几乎消失殆尽。


戚继光发明的鸳鸯阵暗合了两仪八卦变化原理,抗倭真有效?__财经头条

  

鸳鸯阵”是戚继光的另一大发明。阵法,为历代兵家所重视。但宋、明时期,一些空谈理论的兵家随意演绎古阵法,把阵法弄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实用。戚继光的阵法是一种创造,是戚继光在南方抗倭时创立,是抗倭作战的基本战斗队形。这一战斗队形共由11人组成:队长一人在前,其余10人为列纵队,前2人为长牌手和藤牌手,次2人为狼筅手,次4人为长枪手,次2人为短兵(镜钯)手。

  

接敌时,牌手在队前,持牌低头前进,左牌有左筅防护,右牌有右筅防护。左边的长枪手随左筅前进杀敌,右边的长枪手随右笼前进杀敌,长枪手后边的短兵手保护长枪手,防止刺杀时敌人进到他们身边。藤牌手除用藤牌外,还有标枪和腰刀。其右手执标枪,左手执牌,腰刀挽左手上,横在牌里。接近敌人时,揽出标枪,不管能否击中,敌人必用枪拨标。此时藤牌手将腰刀转入右手,迅速向敌人砍杀。只要进到敌人的身边,其长枪就不能发挥威力。狼筅、长枪手等一起跟上,将敌歼灭。

  

由此可见,这一阵法全体士卒是一整体。牌、筅主要是防御,长枪主要是进攻;全队依靠牌、筅的防御而前进,长枪依靠牌、筅保护而杀敌;狼筅保护盾牌,长枪保护牌、筅,短兵救援长枪,能攻能防。攻,使敌人无法防御;防,使敌人无隙可乘。

  

“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当变成两小阵时称“两才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当变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此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这种变化了的阵法又称“变鸳鸯阵”。此阵运用灵活机动,正好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经过“鸳鸯阵”法的演练后,在与倭寇的作战中,对倭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确实是杀敌制胜的有效阵法。

  

文武才 荡倭寇

  

“才兼文武真儒将,剿荡倭奴树脊梁。” 戚继光是一个文武全才,精研学问,诗才横溢,兼擅书法。“伟负文武才如公者,一时鲜有其俪”,是当时对戚继光的赞誉。

  

戚继光留下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还留下了《止止堂集》等诗文篇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戚继光的诗“格律颇壮”、“近燕赵之音”。王士祯将其列为古今名将能诗的十一人之一。 万历十年(1582年)九月,戚继光把历年所写诗文合编成五卷,即《横槊稿》三卷、《愚愚稿》二卷,合称《止止堂集》。《止止堂集》以诗为主,也有戚继光“誓戒、祭告、奏凯、悼亡、纪行、赠答”等方面的文章。戚继光的书法亦迥然脱俗,有不少传世作品。如《送李小山归蓬莱诗轴》行笔流畅,果敢潇洒,颇受黄山谷书风影响,意气风发,豪放不羁。

  

当然,作为一代名将,戚继光最为后人所称道者,还是抗倭。嘉靖年间侵扰东南沿海的倭寇那场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族入侵的战争,在那场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首屈一指便是戚继光。

  

倭寇图卷:日本浪人与明朝部队的军事代码_凤凰网


倭寇,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称倭寇。

  

明初国力强盛,海防较为平静。嘉靖以后,国势日衰,而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在封建诸侯支持下,日本海盗与中国海盗王直、徐海等勾结一起,在江浙、福建沿海攻掠乡镇城邑,明朝东南倭患大起。明廷多次委派官吏经营海防,因朝政腐败而难有成效。嘉靖后期将领戚继光,俞大猷等先后平定江浙、福建、广东倭寇海盗,倭患始平。

  

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17岁时袭职登州卫指挥佥事,由此开始军旅生涯。他参加乡试考中武举,赴京应会试时参与了保卫京师的战斗,随后又率兵戍守蓟门3年。嘉靖三十二年,戚继光晋升署都指挥佥事,总督山东备倭。当时倭寇猖獗,经常侵略沿海地区,威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年轻的戚继光大力整顿海防,严肃军纪,加强训练,亲自出海巡逻,视察营卫,消除隐患。山东海防在他的努力下焕然一新,军队战斗力大增,逼迫倭寇退出山东海域。

  

不久,朝廷因戚继光在山东抗倭有功,将其调任至倭患最严重的浙江地区。嘉靖三十五年,戚继光升任宁绍台参将,负责抗倭前线的宁波、绍兴、台州三地防卫任务。上任之后,戚继光率部与来犯龙山所的一股倭寇交战,危急时刻戚继光搭弓射箭击中匪首,才击退倭寇。仅过了一个月,倭寇又重新来犯龙山,这次戚继光与俞大猷、谭纶两部协同作战,再次击退敌人。嘉靖三十七年,倭寇大举进犯岑港,总督胡宗宪兵分五路、水陆联合迎战。此次战役中,戚继光先是驰援台州,又被调到舟山围攻岑港,均是一马当先、奋勇杀敌。

  

戚继光是在抗倭战争最为激烈的时候走上前线的。这为他实现“但愿海波平”的抱负提供了条件。任宁绍台参将后,他率领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这些战斗虽没有取得重大的胜利,但没有吃过败仗。仅就这一点来说,就很了不起,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同倭寇作战不吃败仗的将领是不多的,表明了这位年轻的将领一出山就不一般。而且其所取得的胜利越来越大,开始只是保住自己不败,然后是取得小的胜利,再后则取得较大的胜利。到嘉靖三十八年的南湾之战, 一次就歼敌近300人。这表明这位年轻的将 领善于总结作战经验,打一仗进一步,迅速成长。

  

以让戚家军名闻天下的台州之战为例。据刘素平先生《戚继光传》:

  

台州辖宁海、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太平6县,三面环山, 一面滨海,南自温州,北抵宁波,海岸线长700余里,一直是倭寇侵扰的重点地区。

  

公元1561年,即嘉靖四十年,戚继光34岁。在经历了大大小小10余次战斗之后,五月十七日,由宁海逃跑的倭寇又聚众2000余人,联舟18艘在长沙登陆,企图南攻隘顽、北袭太平,扩大地盘,长期盘踞。此时驻扎在新河的戚继光决定率戚家军水陆联合,将倭寇包围在长沙,并派遣一部分守备军切断倭寇海上逃跑线路。

  

五月十九日,戚家军进抵长沙。这一次,戚继光又做了以下兵力部署:命令把总陈大成正面进攻,向北面突击;把总丁邦彦为左翼,向东侧突击;把总楼楠为右翼,向西侧突击;通判吴成器为奇兵,迂回至长沙东南,焚烧倭船,切断通往海上的道路;同时,命指挥胡震率水师泊于松门西南海面,与陈濠部构成犄角之势;哨官赵记率游兵游弋,侦察警戒。

  

五月二十日拂晓,戚家军进至小亭,迅速迫近倭巢。倭寇匆忙迎战,失利后企图夺船遁逃,但退路早已经被戚家军切断,只得投海泅逃,被戚家军水师歼灭。长沙之战,共消灭倭寇3000余人。

  

公元1561年,即嘉靖四十年,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南征北战,在台州军民的配合下,经宁海、新河、花街、上峰岭、长沙等地战斗,连战连捷,共连续歼敌万余人,取得了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倭寇们吓得心惊胆战,给戚继光取了个绰号“戚老虎”。

  

戚家军凯旋归来时,台州人民出城欢迎,人群组成一条20多里长的龙,欢声雷动,共同庆贺英雄归来。由此,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名震天下,妇孺皆知。戚家军所面对的敌人以倭寇中的萨摩人为主,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


戚继光在台州抗倭之战,为何能九战九捷?_倭寇

  

这次“台州大捷”,打得倭寇闻风丧胆、狼狈逃窜,从此台州成了倭寇的伤心地,再也不敢进犯台州了。

  

此役是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充分体现了戚继光的军事思想:充分发挥火器威力,在火力掩护下实施冲锋。火力与冲锋密切结合,使用各种性能火器的兵种协同作战,这在中国战争史上是较早的,对后世用兵有着深远的影响。

  

另外,戚继光在作战中还采取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法,首先攻打危害巨大之敌,再歼灭残余力量,关键时刻判断准确、机动迅速,所以才能连续9次战斗皆取得大捷,彻底消灭侵犯台州的倭寇。

  

嘉靖四十年秋,入侵浙江的倭寇基本荡平。

  

台州大捷后,34岁的戚继光威名大振、官升三等,成为都指挥使。

  

而后闽、广一带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带作乱,总督胡宗宪无法平定,于是让戚继光增援,戚继光率军于上坊巢将其击破,倭寇逃往建宁,戚继光引军回浙江。倭寇继续抵抗,戚家军势不可挡,很快就全歼顽敌,取得巨大胜利。

  

戚继光从嘉靖三十五年到隆庆元年(1556—1567),率军转战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在东南沿海战斗了12个年头。他在战斗中大展才华,在战斗中不断成长。从署指挥佥事升到署都督同知,从参将升为总兵官;他练就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戚家军,著名于当时,流芳于后世;他的军事指挥艺术日渐成熟,策无遗算,战无不胜;消灭了多年横行无忌的倭寇 解救了千千万万被掳去的百姓,保卫了东南沿海的锦绣河山,为保卫国家,保卫民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戚继光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名将,抗倭的民族英雄。

  

节无亏 身遭忌

  

“有益国家当可贵,无亏节义亦何妨。怜公遭忌身先死,漫洒英雄泪几行。”彬宇先生诗的颔联与尾联,是极其悲壮苍凉的。自古以来的历史,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循环,功盖天下,谤亦随之的丑陋逻辑,不断上演,让人愤怒。纵戚继光如岳武穆,忠魂鉴日月,也逃不过惨遭驱逐,饮恨落幕的悲剧人生。

  

戚继光自任蓟镇总兵到万历最初几年,尽管朝廷没有接受他最初设想的御敌方案,尽管流言蜚语不时困扰着他,但总的来说他还算是顺利的,内心也基本是愉快的。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事业逐渐获得成功,还因为他得到了上级的倚重、信任,下级的支持、拥戴。上边内阁中的徐阶、张居正,特别是张居正,都重视边防,都倚重和信任他;直接的上司总督谭纶是他多年共事的老朋友,巡抚刘应节是他的老乡,更支持和关怀他。后来谭纶升为兵部尚书,刘应节升为总督,他的另一位更亲密的朋友汪道昆又任兵部侍郎,所以请求都能得到应允,愿望都能变成现实。下边的人又是出生入死共同战斗过多年的战友,善于领会他的思想,执行他的命令。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名声的增大,环境在不断改变, 一件件不遂心的事接踵而来。万历五年,他病倒了,头晕目眩,不辨旌旗,失去故态,难理文书。他在诗中写道:

  

燕越烽烟二十春, 一朝病集未闲身。

忽来窗外黄梅雨,又送新愁到耳频。

边愁隐隐上颠毛,肺病那堪转侧劳。

惟有空庭一片月,漫移花影护征袍。

风尘已老塞门臣,欲向君王乞此身。

一夜零霜侵短鬓,明朝不是镜中人。

  

他在疾病愁苦中,上疏朝廷,请求养病,但是没有得到应允。

  

接连的打击又来了。万历五年四月,兵部尚书、他的老朋友谭纶病逝。继谭纶为兵部尚书的王崇古、方逢时虽然也是巩固边防的有功之臣,但对戚继光来说,总是不像老上司那样办事方便。

  

谭纶之死,受到打击更大的是老将俞大猷。于万历七年回到老家,当年就与世长辞。戚继光又失去了一位老朋友,不能不使他忧愁感伤。


万历首辅张居正-电视剧-腾讯视频

  

更大的打击来了。万历十年六月,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这位隆庆元年(1567年)入阁、万历帝即位后任首辅的政治家,在阁臣的职位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大明帝国的政治、经济、边疆防御有了转机,达到了正统之后的最好时期。但他的政策也触犯了朝中一些权贵的利益,万历十一年,清算张居正进入高潮,追夺赠官,追夺谥号,其子原荫锦衣卫指挥也被除名,到万历十二年(1584)四月更籍没张居正之家,其子敬修被追赃至自缢而死。这种攻击也牵连了受张居正生前重用的戚继光。他们把戚继光视为张居正的同党,欲置戚继光死地而后快。这时 戚继光一手提拔起来的“西裨将”陈文治,“阴布蜚语京师,倾少保而自代”,甚至有的说戚继光当时给张居正的信件“虽夜中开门递进,意欲何为?莫非反状乎?”在这种情况下,兵科都给事中张鼎思说戚继光有闽浙功,请把他调往南方。于是明廷于万历十一年二月,调戚继光任广东总兵官。这时沿海的倭患早已平息,广东已经没有战事,总兵官简直是个闲差事。这对不想有作为的人来讲,无疑是个颐养天年的好差事,但对一心报效国家,以保卫北部疆域安宁为己任的戚继光来说,则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他再也不能率领十万大军,驰骋长城内外,卫国保民了。

  

“辕门遗爱满汇燕,不见胡尘十六年。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这就是当时百姓送别戚继光时的写照。

  

四月,戚继光回到了阔别20余年的故乡蓬莱。这是他从六岁开始就生活的地方,也是他袭职之后曾保卫过的地方。在这里他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著名诗句。面对当时的遭遇,荡舟蓬莱阁下,戚继光不免产生了回归故里的念头。他写道:

  

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增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 一片云飞天际头。

  

但他依然不能在故乡久留,七月又踏上了赴粤的旅途。戚继光被谪调广东,心中确实是不痛快的,而广东的情况使他更感寒心。这里将官的唯一职责是督兵作战,其他军中一切要务,如兵员补充、兵器制道、主兵训练、军官选拔等等,将领均无权干预,大权完全握在文官手中。

  

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戚继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没有颓废,没有消沉。“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他依然拖着病躯,尽职尽责。他首先从自己身边的标兵进行整饬,于万历十二年四月,还巡视广东沿海惠州、潮州、肇州、庆州等地兵备情况。与此同时,他还整理了过去写的著作。

  

早在蓟镇生病时,有人劝他休息,他说:将领本来应当为国牺牲,现在幸而未死,就应当整修边墙,使它没有箭穿的缝隙……还应该把自己一生战斗和练兵的经验、教训写成文献,留给后人,使他们能有所借鉴。他这个夙愿在蓟镇并没有实现,来到广东,尽管环境恶劣,他依然不辍笔耕,甚至在病倒之后,还“杖藜徙倚蕉窗下,几度从容检内篇”。

  

这时朝廷反张居正风愈演愈烈,张居正家已被籍没,政治更加昏暗。兵科给事中张希皋弹劾戚继光,朝廷遂于万历十二年十一月罢免戚继光广东总兵官的职务,以右军都督金事刘凤祥代之。


战神戚继光(2016年陈嘉上导演电影)_360百科

  

戚继光在广东前后只有一年多时间。这里没有他用武之地,但他依然做出了成就。这一成就最重要的是他整理了兵书,总结了从南到北的练兵经验。还有过去撰写的《止止堂集》也进行了删拔。他对昏庸的皇帝是感激的,对允许他引退回乡,他也认为这是“圣明独鉴孤臣,眷未衰也”。

  

但他对当时官场斗争,确有无限的感慨。他在《别粤中诸公》的诗中写道:

  

瘴海氛多晓亦寒,维舟更识主恩宽;

放怀到处青山外,幽梦那知白日残。

别酒闻歌还障袂,除书拭目听弹冠;

人间薏茨容身易,天汉风波把舵难。

  

这位在宦海中遨游40余年,向来对上对下恭谨从事也一直比较顺利的老资格,现在也深感到“把舵难”了。他老了,不想再邀游下去了。

  

戚继光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十月回到故乡蓬莱时,亲友到郊外迎接。人们欢喜,说了不少宽慰话。他也很安然地对亲友讲:现在天下太平了,北方同蒙古族已经和好,南方相邻的国家也来朝贡, 武任还有什么事可克,我可回归故里,享受太平的日子了。


戚继光斩子_360百科

  

他确实没有要做的事了。巩固边海防当然还有很多事要做,但朝廷不用他;自己要把练兵打仗的经验总结出来,这在广东已经做了。所以他回到家里只是同儿子们讲一讲当年他驰骋疆场的苦辣酸甜,教育他们继承自己的志向;到海边的蓬莱阁上,眺望大海,消磨时光,并修葺了蓬莱阁。他还修建了家庙,以祭奉祖先。

  

戚继光在浙江抗倭时,为得士心,不惜慷慨解囊,赏赐有功者;到了北方之后,他依然是那样慷慨对待士卒和广交朋友,因此他“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镪,惟集书数千卷而已。”罢官之后没有薪俸,到了家里连请医生抓药的钱都没有,实在是够凄惨了。而朝廷对他的态度更令人寒心。

  

万历十五年九月,河南道御史傅光宅鉴于戚继光战功卓著,才能超群,年纪尚不算大,上疏朝廷,建议再次起用戚继光。结果不但遭到朝廷中某些当权派的严厉拒绝,还给他以夺俸两个月的处分。在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和贫困的折磨下,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戚继光突然病发,第二天(1588年1月17日)“鸡三号,将星陨矣”。 一代名将,化为云烟!

  

戚继光身为特进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左都督一品高官,死后朝廷连反应都没有。两年后戚继光的长子戚祚国到北京请求恤典,朝廷才下诏予以祭葬。按一般规定像戚继光这样的高官死后朝廷会立即给予谥号,而戚继光直到万历末朝廷才谥“武庄”,天启年间改谥“武毅”,崇祯八年在蓬莱建表功祠,春秋祭祀。

  

公元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三月,戚继光在游览东海奇松时,作赋一首以明志,这也是戚继光一生中所作的最后一首诗:

  

蓬莱畔,奇尔松,苍鳞黛鬣身虬龙。

风雨时时吟不歇,炎天凄切寒无冬。

问之何代谁植此,精神命脉羌如彼。

初不避山林,原不竞朝市。

久随冷淡缘,静任盈虚理。

寿已千龄外,恍然一瞬里。

松有闻,尘嚣两耳具纷纭。

松有见,转眼荣瘁亦堪叹。

松若有心情,能忘利与名。

人非松,松非人,古来那具千年身?

龙争与虎斗,转盼即咸陈。

松兮人兮奈尔何,摇笔且放奇松歌。

  

戚继光就是一棵奇松。倔强硬挺,保家卫国。才华横溢,一树繁柯。功高被谗,洒泪几多!纵览大明王朝,自明初开始,似乎就一直在斩杀功臣的畸路上狂奔。而戚继光与袁崇焕,尤其让人愤慨而为之心塞。“怜公遭忌身先死,漫洒英雄泪几行。”如果大明王朝能够慧眼如炬,爱护英才,洪武皇帝的子孙,应该不至于吊死煤山,断送江山。

  

张红星教授注:

  

鸳鸯阵:古代阵法名,由戚继光创造。兵马两翼分列, 相互联络拴伴。明·戚继光《练兵实纪‧练营阵》:“外围兵将马退入队后,仍照鸳鸯阵,二马一列,联络拴伴如式,务要队伍分明, 兵俱趋出马前,立成鸳鸯阵势,鸣锣坐定。”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四:“谭纶、 戚继光之鸳鸯阵法,即土兵之法。如一参将领三千人为一营, 十人为队,队有长,百人为哨,哨有长,五百一把总,六总一参将。傥一营全退,斩参将;一总全退,斩把总;一队一哨全退,斩哨长、队长。 如是则将与长无敢不奋死矣。”

  

儒将:有学识、风度儒雅有儒风的将帅。唐·薛能 《清河泛舟》诗:“儒将不须夸郄縠,未闻诗句解风流。”宋·苏辙《次韵王君北都偶成》之一:“千夫奉儒将,百兽伏麒麟。”倭奴:对倭寇、日本侵略者的蔑称。明·沈德符 《野获编‧日本》:“谓之妒功生事则可;其恨之者至云党 倭 奴以坏战局……冤矣。” 节义:谓节操与义行。《管子‧君臣上》:“是以上之人务德,而下之人守节义。”《后汉书‧安帝纪》:“其赐人尤贫困、孤弱、单独谷,人三斛;贞妇有节义十斛。”李贤注:“节谓志操,义谓推让。”《新唐书‧张建封传》:“帝又使左右以所持鞭赐之,曰: ‘卿节谊岁寒弗渝,故用此为况。 ’”按,《旧唐书‧张建封传》作“节义”。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三摺:“论节义呵, 我学那存忠孝施正礼行仁道治纲常伊尹扶汤。” 清·顾炎武《述古》诗:“孝武尊六经,其功冠百王,节义生人材,流风被东京 。”


戚继光与台州 | 中国国家地理网

b68d19a95f7f06014c4c47e1092a7dcd.png



今天周四,

三月初一,


三月中,

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

<通纬 . 孝经援神契>





END






红色壹号,展家国情怀!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请关注“红色壹号酒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




hongseyihao后缀.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