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酒下菜,还是以菜下酒?
发布时间:2024-05-15 10:08:25    浏览人数:

下酒菜702-1.jpg


我们喝酒时经常说到“下酒菜”,好像喝酒就必须要有下酒菜,没有菜就下不了酒似的。其实这种说法不太准确。


菜和酒,到底谁需要谁?或者说,谁更主动地需要谁?


是以菜下酒,还是以酒下菜?


既然有“下酒菜”——这我们都知道,那么有“下菜酒”吗?


有!既有下酒菜,也有下菜酒,两者都存在——既需要以菜下酒,也需要以酒下菜。


以菜下酒,下酒菜能起到缓解口腔味觉细胞疲劳,延缓酒精快速进入小肠、进入血液——即延缓酒精的吸收、使饮酒的时间加长、降低醉酒程度等作用。


下酒菜2.jpg


以酒下菜,这种情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比如,吃牛排或者酱肘子,觉得有点油腻,这时候就想喝点酒来解一解腻。酒确实有这个作用,它可以溶解食物中的油脂,让人吃得更顺滑;它还可以压制住食材中带来的不愉快一些气味——比如腥、膻,这样使人享用得更加舒适美味。其实“以酒下菜”,早在我们吃菜之前厨房的师傅已经事先做过了,这就是在中国菜里普遍使用的各种料酒。作为一种调料,料酒被使用在很多菜肴中,它的作用就是让人更愉快、更舒适地吃菜。社交中滴酒不沾的人,如果吃了添加料酒的菜肴,其实也在无形中摄入了一定酒精。


看到这句话的有些朋友可能会大吃一惊:不是《柳叶刀》上说“一滴酒精也不能摄入”嘛!


其实《柳叶刀》的文章并没说“一滴酒精也不能摄入”这句话,只不过经过自媒体的三传两倒之后,最后被放大成了忽悠恐吓的话:一滴酒精也不能摄入!


下酒菜3.jpg


其实人体在没有任何外摄酒精的情况下,自身消化道的微生物每天也会产生30毫升以上的纯酒精(相当于100度的酒精),占人体血液总量约0.003%——如果换成50度以上的烈性酒,相当于60毫升(一两多)烈性酒。这部分酒精是消化道微生物自己代谢产生的,它参与了人体的整个生理循环,是必须的。除此之外,一般的正常成年人可以迅速消化掉外摄的——也就是喝进来的26毫升的纯酒精(折合成50度的烈性酒,是一两左右)。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第五版)》里面关于饮酒的建议是:成年人如果饮酒,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能超过15克。15克是重量,换算为体积大概是19毫升左右的纯酒精(换算成50度的烈性酒,大约是38毫升,相当于一盎司)。这是官方文件给出的酒精安全摄入量的指标。微生物靠吸收动植物的有益成分而生存,人类很多食物是靠微生物发酵之后得以保存、得以食用的,人体本身消化过程也是微生物发酵的过程——在发酵过程中,必然产生一定数量的酒精,酒精参与了整个生命的生理活动的正常循环。


下酒菜4.jpg


人需要吃饭、吃菜,才能获得营养,才能活下去,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其实,人体也需要酒,至少体内的消化代谢过程产生了酒——自然无妄作,能产生就证明它需要。日本一位食品科学家石川伸一指出:人体如果缺少某种营养成分,就会特别想吃含有这种营养成分的食物,吃了以后就会感觉很美味——就像大量出汗后会比较想吃咸的东西。按照这一理论,人体需要喝酒,也是体内缺少了这种成分使然。


就人体生命小系统来讲,酒是必需品,菜也是必需品,酒和菜是互不可分的。宏观来看,在整个世界生命系统中,人和酒也是大自然造就的生命大系统的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喝酒吃菜,只不过是生命内在系统的外在化表现。






今天是2024年5月15日,

四月初八

佛诞日

国际家庭日

护生日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无论选择怎样活,

都是你自己的权利,

但你记住,

生命的最高境界是为自己而活,

人生的美好是自己给予自己的。

人生转山转水,

我们都无畏前行,

活成自己的一束光,

照亮生命旅程,

蓦然回首,

你何尝不是别人眼中的风景。






红色壹号,展家国情怀!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请关注“红色壹号酒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






hongseyihao后缀.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