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之意。立冬后,日照时间持续缩短,气温随之逐渐降低,万物进入休养状态。立冬时节,民间流行“立冬补冬,补嘴空”,寓意用美食来犒劳忙了一年的自己。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与其他节气略有不同,在农耕时代,立冬是人们闲下来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于是就有了贺冬的传统。
立冬时节,有哪些讲究和习俗呢?
快来跟随红色壹号酒业一起来看看吧!
立冬的由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在古代人的思想中,“冬”是终结、终了之意,而“立”有建始的意思。“立冬”合在一起,不仅仅是指冬季自此开始,还有农作物收割、储存的涵义。
古代历法将“立冬”节气划分为“三个五天”即“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一候水始冰,指天气冷得水已经能结成冰;二候地始冻,指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指雉(野鸡)一类的大鸟不多见了。立冬时节,人们一般要举行祭祖、饮宴、卜岁等仪式来贺冬,并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祈求上天赐予来年风调雨顺,平安顺遂。
必知的立冬补冬食俗文化
明朝诗人王稚登在《立冬》这首诗中写道:“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描述了由秋入冬后的寒意。因为天气寒冷,人体消耗的热量增多,立冬时节民间还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说法,除了饺子,还有很多人喜欢用高热量的食物来滋补。中国南北饮食文化和习俗差异比较大,在立冬这天北方人除了常规的吃饺子,寓意“交子”新旧季节转换的说法,在南北不同地区依托当地食材和食俗文化,在立冬这天纷纷选择不同的滋补食材。
在福建地区,立冬那天要用狗肉、羊肉、猪排等肉以及中药材炖肉;在浙江地区,有些地方把立冬称为“养冬”,立冬这天要杀鸡或鸭给家人炖了补身体;在广东汕头地区,则流行用莲子、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做成的香饭来迎接立冬;广东潮汕地区就有立冬吃甘蔗的习俗,当地有说法认为“立冬食蔗不会齿痛”。南方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一家人围坐在美食前分享,其乐融融,一起用美食和家人间的爱抵消初冬的寒意。
立冬习俗知多少
立冬的很多习俗都与我国自古以来延续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息息相关。人们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劳作时间,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所以也就有了“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习俗。正是因为了有前面三个季节的辛勤耕耘,在冬天的时候,人们可以养精蓄锐,待来年“一年之计在于春”时播种,开启新一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立冬的习俗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明,对于促进人们调节农业生产的节奏、提高农业生产力、更合理的安排农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古代,皇家贺冬和农人祭祖祭祀也是立冬这天重要的项目。贺冬又被称为“拜冬”,源于汉代,皇帝在这天会率领文武百官设坛祭祀,并举行相关的迎冬仪式,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农人这一天会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而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以好好犒赏一下忙碌一年的自己。这些古人立冬的习俗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使得立冬注入了文化传承的基因和内涵。
”
李白在《立冬》中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立冬时节,也是“寒炉美酒时温”之时,一壶暖酒下肚,与家人齐聚分享滋补美食,自能抵消寒意渐增的初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