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刘伯承此时已逾94岁高龄。他的身体已经被岁月侵蚀,犹如一支风中残烛。
此刻,这位戎马半生的元帅躺在床上,与一个普通的老人并无二致,他用力地喘着粗气,仅剩的一点生命力如同一支风中的残烛,随时都可能熄灭。在他的病榻旁,他的家人面色痛苦地站在其中一侧。所有人都看出来,他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就在下一瞬间,处于弥留之际的刘伯承的眼中竟然流下了大片的泪花,这位如钢铁一般坚毅的军人,竟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任由眼泪在自己的面庞上肆意横流。
他哭着说道:“我知道我已时日无多,但是,有件压在我心里几十年的事,让我死了也不能够瞑目!”
听完这句话,一旁的家人们都沉默了。虽然刘伯承并未直接说明这件事是什么,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因为,那是数十年来,一直缠绕着刘伯承的一个梦魇。
刘伯承这么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1940年,就在中华大地的抗日战争发展到最为艰难的阶段时,在华北战场的一个破落的羊圈之中,传出了一阵婴儿的啼哭。
刘伯承欣喜地从接生婆手中接过了这个刚刚来到人世间的小家伙,看着怀里这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刘伯承脸上的惊喜之色更加难以掩盖。这是他的第一个女儿,是他在这纷乱的战火之中获取的最好的一份礼物。
激动的刘伯承当场宣布道:“希望我这女儿的出生,能为我们坚守华北的事业带来更加好的运势,就叫她‘刘华北’吧!”
伴随这个女孩一生的名字,就这么被敲定了下来,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然而,在这样的年代诞生的刘华北,她的命运注定不会平凡。
在出生后不久,刘伯承就因为紧密的战事,不得不将女儿送到延安,以获得一个更加安定的成长环境。尽管万分不舍,但是刘伯承知道,让自己宠爱的女儿跟在自己身边,这对双方都是一个潜在的隐患。
父女二人分别的时候,刘华北嘟起小嘴,满脸的不情愿。见到女儿这副模样,刘伯承也有些于心不忍,他把女儿重新抱在怀里,捏了捏她的脸蛋,笑着对她说道:“等战争结束了,日本人被爸爸打跑了,爸爸妈妈就去看你,到时候,你就可以和爸爸妈妈团聚了,我们会永远在一起。”
听到刘伯承这番承诺,原本已经快要哭出来的刘华北总算是勾起了嘴角,喜笑颜开。她用力点了点头,与刘伯承勾了勾手指。
刘华北到达延安后,被分配到了一个名叫“洛杉矶托儿所”的寄宿机构,这个机构是由中华民国的国母宋庆龄从洛杉矶的华人内部征集资源筹建而成,其中寄宿着许多当时著名将领的子女。在这样的年代,刘伯承这样的家庭绝非个例。有太多太多的战士们被迫与自己的骨肉分离。因为,残酷的战场并不会因为亲情的维系而变得仁慈。
当时刚刚年满三岁的刘华北,在这其中也属年龄最小的一批,因此,身边的人对她也是屡有照顾。很快,刘华北就成为了托儿所里的一颗“童星”,因为她长得十分水灵,个性也开朗活泼,在托儿所里颇受大家喜欢。所长丑子刚偶尔会带着托儿所内的孩子们玩游戏,而刘华北每次都会成为孩童们争先组队的玩伴。
但是丑子刚发现,身为孩童中焦点的刘华北,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么快乐。有时候,丑子刚会发现刘华北呆滞地眺望着远方,仿佛在等待着什么,在其他孩子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刘华北也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
刘华北曾经问过丑子刚:“他们的爸爸妈妈都来看他们,我的爸爸妈妈什么时候过来看我呀?”
这个问题让丑子刚哑然失笑。他第一时间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只能够抱起刘华北,轻声劝慰道:“你的爸爸是将军,是我们的大英雄,肯定是要比普通人更加忙碌的。等战争结束,你就可以天天看到他了。”
刘华北又追问道:“那这场战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呀?”
听到这句话,丑子刚愣了一下,有些不知道怎么回答,随后匆忙补充道:“应该就快要结束了!”
年幼的刘华北对这个模棱两可的答案似乎并不太满意,只是眨巴了几下眼睛,轻轻点了点头,又继续望着远方出神。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幼的刘华北渐渐展现出了一些从父母身上遗传下来的优秀特质,托儿所在创办的初期,虽然说有着几位海外华侨的援助,但是其本身的物资供给仍旧是有些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条件下,孩子们必须节衣缩食。对于这些不经人事的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项酷刑。
然而,年龄最小的刘华北,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得相当乖巧。和父亲刘伯承一样,刘华北有着十分明显的吃苦耐劳的能力。关于托儿所粮食方面的短缺,刘华北从来没有抱怨过哪怕一次,也没有倚仗着自己父亲是将军,对丑子刚等工作人员提出更多的诉求。
她也不再像刚来到这里时那样活泼,变得更加安静文雅,开始自己去学习一些画画之类的才艺,从来不给工作人员带来任何的麻烦。
在长时间的相处里,丑子刚对眼前这个小女孩的感情也越来越深,甚至于在潜意识里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小女儿看待。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谁都不知道,接下来,等待着这个小女孩的将会是怎样的厄运。
而她,也并没能像得到的承诺那样,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与自己的爸爸妈妈相聚。
1945年,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落下了帷幕。然而,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并没有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他想的并不是怎样趁着战火平息去建设中国,而是满脑子的权谋之术,盘算着将共产党从这片大地上彻底驱逐。
而洛杉矶托儿所的这些孩子,就成为了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共产党将士们最大的软肋。国民党人深知这一点,他们的特务,早早的开始了行动。
从抗日战争的末期开始,托儿所的工作人员们就发现了,在托儿所附近地区,总是有陌生的面孔到处晃悠。这一现象立刻引起了工作人员的警惕,在丑子刚的吩咐之下,托儿所的周边几乎二十四小时都有工作人员进行巡逻,确保孩子们的安全。
然而,无论是怎样严密的防守,都必定会有纰漏的地方。敌人终究还是寻得了一丝机会,潜藏在黑暗中的他们在几次蹲点排查后,还是向孩子们伸出了毒手。
1945年8月19日清晨,洛杉矶托儿所的孩子们向往常一样,早早地被工作人员们唤起,陆续排成一队做早操,迎接新的一天。
然而,这次队列的末尾,却空出了一个十分显眼的位置。工作人员一眼便看出,那是刘华北所在的位置,这个孩子平时鲜有赖床,今天却迟迟没有到位,这引起了工作人员的疑心。
在安顿好孩子后,工作人员进入了休息室,来到了刘华北的床位旁,准备喊她起床。只见眼前的刘华北头蒙着被子,蜷缩成一团。工作人员以为她身体不舒服,便轻轻掀开被子,小声询问道:“华北,你怎么......”
话还没说完,这名工作人员的脸色顿时变得煞白,接连后退几步,脸上写满了惊骇。片刻之后,她冲出了门外,跑到了所长丑子刚的办公室内。包子刚见她这副气喘吁吁的模样,连忙问怎么了。
“大事不好了!”这名工作人员此刻显然还是惊魂未定“刘伯承将军的女儿......死了!”
听到这句话,丑子刚脸色骤变,他急忙跟随这名工作人员到休息室进行查看。只见年幼的刘华北的被褥内侧满是鲜血,其口鼻之中也有源源不断的鲜血涌出,而最为醒目的,则是她腹部那一把尖刀,在这把刀的刀刃处,一块肉被生生的剖出,场面不忍直视。
丑子刚第一时间把这一悲报传递给了刘伯承夫妇,小华北的妈妈汪荣华瞬间崩溃大哭,而刘伯承也面如死灰,如遭雷击,站在原地久久不能动弹。
夫妻二人立刻决定了返回延安,在托儿所门口,他们见到了所长丑子刚。此时的丑子刚心底五味杂陈,见到刘伯承夫妇,竟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他的脸上弥漫着悲戚。
刘伯承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透露着虚弱:“带我去看看华北吧,不必自责,这不能怪您。”
在众人踏进遗体存放处,远远地望到那道盖着白布的身影的时候,丑子刚清晰地看到,刘伯承伟岸的身躯猛地颤抖,几乎就要倒下。
汪荣华的情绪防线在这一刻彻底溃败,她扑上前去,望着女儿的遗容,哭的撕心裂肺,几欲失声,而刘伯承则站在稍微后面一点的位置,望着母女二人,没有出声。
丑子刚带领一众工作人员在远处远远望着这一幕,刘伯承背对着众人,肩膀微微颤抖,没有说一句话。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察觉到他身躯中爆发出的浓浓的悲伤。谁都没有想到,父女二人几年来的第一次见面,竟会是以这种方式。
片刻后,刘伯承终于走上前去,他将妻子搂在怀中,凝望着面前刘华北冰冷的躯体,仍旧是没有说一句话。沉寂许久后,他转过头来,他的面庞仿佛瞬间苍老了许多。
“子刚”刘伯承开口了,他的声音微微颤抖,眼眶发红:“我希望保卫机构的人,将这起事件幕后的真凶揪出,追杀他到天涯海角,可以吗。”
丑子刚点了点头,事实上,有关这起事件的调查,在刘伯承夫妇抵达之前,已经开启了。中央对这起恶性事件也十分的重视。
根据事发当晚的一名小朋友的回忆:凶手是一个戴着白色头布的中年人,而且,刘华北似乎与凶手有过交往,还叫他:“叔叔,你怎么来了?”。
但是,这个目击的小朋友能回忆起的东西十分的有限,因为当时正值深夜,他是从熟睡中恰好醒来,还十分的疲倦,尚且分不清现实与梦境,其他的有用消息就记得更少了。
即便如此,中央还是就“戴着白色头布的可疑男子”这一点展开了调查,然而,这样的线索实在是太过模糊,有关刘华北遇害的这一案子,一直悬而未决。
而这,也成为了困扰刘伯承多年的心病。事发后的几十年里,他无数次地在梦中梦到那个头上裹着白布的身影,但是在梦里,他看不清那个人的脸庞,他想要追赶,却发现自己离那个人越来越远,正如现实中的他,离这起事件的真相也越来越遥远。
即便是到了后来战争胜利,国民党败退,刘伯承也荣膺开国元帅的称号,这件事始终是萦绕在他心头的梦魇,有时候,他会从梦中惊醒,呼喊着刘华北的名字,发现眼前空无一物时,那种巨大的失落感会将他拉进绝望的深渊里。
但是他始终不曾因此而退后半分,女儿的离开,使得他化悲愤为力量,将革命事业贯彻到生命的始终。而有关这一事件给他带来的痛苦,他却一直深埋于心底,不曾对任何人倾诉。
直到他即将辞别人世之际,他终于道出了自己多年来心中关于这件事的不甘,残害女儿的凶手没能被揪出,竟是令这位纵横一生的将军至死都未能瞑目。
八月廿三,
刘伯承元帅逝世37周年。
一个真正见过世面的人,
都修得了一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
境随心转,随遇而安。
人生最难的是,
可以高处,也可以低就。
无论好的坏的,
都能变成人生路上的风景,
这样的人才活得通透。
END
喝红色壹号,展家国情怀!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请关注“红色壹号酒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