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诗的全盛时代。
一本《全唐诗》,2200多位诗人,48900多首诗。
如果,要你从中选出最好的一首。
你会选哪一首呢?
你肯定会犹豫纠结,只选一首,太难了。
诗人闻一多却早早的做出了选择。
在闻一多看来,有一首唐诗超越李白杜甫之作,是大唐最耀目的作品,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口气真大!
闻一多竭力称赞的诗,就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就征服了后世无数读者。
晚清文学家王闿运说: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全唐。
啥意思?
张若虚这一首《春江花月夜》,胜过唐代所有的诗。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是南朝后主陈叔宝所创。
这个题目备受世人钟爱,陈叔宝写过、隋炀帝写过、温庭筠写过,唐伯虎写过、柳如是也写过,但是,没有一个人,超越过张若虚的这一首。
真正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是一首长诗,共36句,许多人疑惑,《春江花月夜》究竟好在哪里?
在探究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先来看一看,《春江花月夜》到底讲了什么。
全诗共36句,根据诗意,可分为五个部分,诗词君逐一来分析一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真是一副绝美的画面。
春夜里,江面上潮水不停鼓荡,浩渺无边。
伴着汹涌的潮水,月亮从海上升起来了。
“海上明月共潮生”极具动态美,仿佛潮水、明月是灵动的生命。
江面上泛起滟滟的波光,月光照在春江上,千万里的江水都沐浴在月光之下,眼前之景何其宏大。
原野之上,春花烂漫,江水环绕着一片开满鲜花的芳草之地。
月光如霜,给鲜花树林洒上了一层洁白的细雪。
夜空有霜,却感受不到霜的存在,整个天地都被月光浸染,与月光融成一片。
八句诗引人入境,仿佛我们正站在江边,正欣赏着纯美的春江花月夜。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看了江,看了花林,最后,诗人将目光定格在空中那一轮明月之上。
张若虚仰头望月,江水、天空成一色,澄澈透明。
他不禁要问:谁是江边第一个看到月亮的人呢?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着人的呢?
人生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总是相似。
不知道月亮在等谁?只看到江水不断地流去。
这是全诗中最具有宇宙意识的一段。
闻一多先生赞叹道:更迥绝的宇宙意识!
面对月亮,张若虚神思飞扬,对宇宙的奥秘和人生哲理进行了扣问。
月亮何时出现?谁是第一个见到月亮的人?月亮在等谁呢?
他注定找不到答案,但他没有沮丧,没有失落。
他知道,人会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江水将日夜流淌不息,而月亮也将永恒的朝落暮起。
永远有人仰望着明月,月亮也将永远悬在天空,人将和月亮永恒相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明月孤悬,孤单袭来,诗人想到了游子。
看,白云如游子般一去不返,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不住地忧愁。
谁家的游子此刻正在船上呢?哪一家的思妇正在对月愁思呢?
由月亮,引到游子、思妇,那么贴切自然。
这四句是一个过渡,接下来,张若虚详写思妇与游子的思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月光照在高楼上,徘徊不去,照着思妇的梳妆台,照着门帘,照着捣衣砧。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去。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走。
月光避无可避,卷也卷不去,拂也拂不走。
躲不掉的不是月光,是心底的思念。
思妇开始想象着:我真想啊,真想追随着月光,陪在你的身边。
天空之上,就算是鸿雁也无法飞出月光,浩水之下,月照江面,飞跃的鱼龙也只能激起阵阵波纹。
鱼雁都无法到你的身边,而我又如何能到呢?
无法化为月光,追随着爱人,思妇的苦无以复加。
远在天边的游子也没好到哪里去。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在外的游子,也在想家。
昨天晚上,他梦到回家了,潭水里漂着落花。
一觉醒来,方知是梦,可怜呀,春天过去了一半,他还没有归去。
江水不住地流,春天也要过去了,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落下了。
春光将尽,良夜将逝,人生的少壮时节又能延续多久呢?
眼看着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了,我何时才能回去呢?
从北方的碣石,到南方的潇湘,千里万里,漫漫长路,他何时才能越过千里万里,回到家乡,与思妇相聚呢?
月光之下,不知几人能乘着月光归家,游子的离情最后落在了月光下的江林上。
即使思念成愁,张若虚的结尾依然没有落下到悲剧的结局。
张若虚离世了1293年,而这首诗却成为他的人生绝唱。
这是《春江花月夜》的内容,那么它好在哪里?
1 将唐诗带入了一个阔大的境界
蒋勋说:张若虚拉开了唐诗的序幕。
此时,没有李白,没有杜甫,没有王维,除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壮阔的大唐,需要壮阔的诗作。
初读第一句,便能感受到《春江花月夜》的壮阔。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如海平,海上明月生。
月光之下,千里万里,何处不受月之照射。
所见之景阔大浩渺,令人心胸开阔。
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着明月,张若虚生发出的哲学思考。
他扣问宇宙:月亮是何时出现的?第一个照耀的是谁呢?
这些问题,时至今日,依然找不到答案。
但是,却是人类前进的开端,有了疑问,方有探索。
正如屈原三千年前的《天问》,是疑问!如今,嫦娥升空、天宫建成,是探索。
壮阔的胸怀之后,他感伤人世易逝:月亮永恒,可人生呢?
人也一代一代传承,与月亮永恒相伴。
当人再次凝视月亮,不再是孤独、寂寞、感伤,更是对人生、甚至人类、宇宙、生命的另一重思考。
只是一首普通的诗,却有永恒的深度,怎会不令人久久回味呢?
2 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是初唐诗声律化最成功的典范
凡是读过《春江花月夜》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一件事,它太美了。。
语言足够美,意境足够美。
春天、江水、花儿、月亮、夜晚,只一个意象,已经足够美丽。
而张若虚,将春、江、花、月、夜交叠在一起,构成了一副壮阔、美丽、深邃的意境。
就算是不懂诗的人,只要读完《春江花月夜》,都会感慨:真美啊!
所以,闻一多先生赞道: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音乐声律美。
在《春江花月夜》中,春、花、月、江、夜五字反复出现,回旋复沓。
清代学者范大士说:层层灵活,如剥焦心,全不觉字句牵合重复。
像极了《诗经》,而众所周知,《诗经》最早是民歌,是唱出来的。
诗意之处,《春江花月夜》如一曲美妙的乐曲,久久回旋在心中。
3 许多唐诗宋词,没有脱离《春江花月夜》的内容
清·王闿运曾说: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宋词元诗都是《春江花月夜》的延伸。
望月时的情思,被《春江花月夜》说尽了。
后世的诗人,诗作,都是《春江花月夜》的延伸。
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这是对宇宙的扣问。
仰头望月,想家了。
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说: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月亮永恒,人世无常。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明月代表着相思。
李泌说: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面对明月,后世诗人能够想到的情思,尽在《春江花月夜》一首中了。
这样的诗,怎能不被铭记呢?
如果打个比来说,《春江花月夜》犹如一个容貌绝世的女子。
她有倾城的容颜,你初见她,惊叹:真美呀。
当女子开口说话时,她出口成章,词藻华美,你更觉得又美了一百倍。
深入交谈之下,女子对生命、哲学都有独到的认识,每一句话仿佛都敲击着你的心。
你惊叹:世间还有比这更美的女子吗?
而《春江花月夜》正如这般的女子,有倾城之貌,更有屈原李白之才华,还有对哲学的深度认知。
试问,这样的女子,这样的诗,谁能不爱呢?
今天周一,
八月十一。
纵观古今,
所有的圣贤大家都离不开一个字“善”。
古往今来,
“存善”就是改变命运最有效的方式。
善良的人不会畏惧因果,
因为他们只做善事。
善事自有善果,
善良的人终有福报。
别小看一个善良的人,
他们总是能够化险为夷,
转危为安。
他们掌控着命运的终极密码,
能让命运为他们改变。
善良的人不惧天命,
他们始终相信命自我作。
因为本心不变,
所以前道坦途。
END
喝红色壹号,展家国情怀!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请关注“红色壹号酒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
诗友们,对于《春江花月夜》,你有什么想说的呢?